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药专业 > 中草药汇编 > 中药大典 > 根茎类 > 大黄
编号:86471
大黄
http://www.100md.com 当代中医网
     [药材来源]

    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.、唐古特大黄R.tanguticum Maxim.ex Reg.或药用大黄R.officinale Baill.的根和根茎。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,主产于青海、甘肃等地。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,主产于四川。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,除去须根,刮去外皮,切瓣成段,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。生用、酒炒、炒炭或制熟用。

    [性味归经]

    苦、寒。归脾、胃、大肠、肝、心经。

    [药性说明]

    大黄苦寒沉降,走而不守,即善荡涤胃肠实热积滞以通便,又泻血分热毒而破瘀,药力峻猛,有将军之号。凡阳明实热便秘,血分热毒瘀滞之证,本品均为要药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[功 效]

    1.泻热通便 本品能荡涤胃肠实热积滞,泻下之力强。常用于治疗壮热口渴、大便不通、腹胀腹痛等实热之证。代表方如大承气汤。

    2.泻血分实热 可治疗火热亢盛,迫血上溢的吐血、衄血。

    3.泻肝胆湿热 用于治疗肝胆湿热之黄疸,以及属热证的肝胆病变。

    4.活血祛瘀 可用于瘀血凝滞的多种病变,如经闭、少腹疼痛、肠痈、跌打损伤等等。

    [药理知识]

    1.致泻的主要成分是蒽甙,其中以番泻甙A作用最强,芦荟大黄素、大黄酸活性较弱。大黄的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,能使中、远段结肠的张力增加,蠕动加快,并不妨碍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。大黄的泻下效果亦可因人而异,可能与人的肠道内细菌丛差异有关。临床观察到虚证患者使用大黄时,泻下作用反而减弱。因大黄还含有较多的鞣质,故使用小剂量时,反有收敛作用,或在泻下之后发生继发性便秘,如与芒硝等药物伍用可无此弊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2.大黄素对乙酰胆碱所致痉挛有很强的解痉作用,约比罂粟碱强4倍。大黄有利胆作用,可促进胆汁分泌,并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。大黄还有苦味健胃作用。生大黄煎剂对胰蛋白酶、胰脂肪酶、胰淀粉酶有明显抑制作用,此可能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主要作用机理,但对胃蛋白酶无影响。

    3.大黄能缩短凝血时间,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,改善血管脆性,并能使纤维蛋白元增加,使血管收缩活动加强,能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,因此促进血液凝固。止血成分除与所含鞣质及钙有关外,主要为大黄酚。也有报道,大黄对政党人的凝血功能并无明显影响。

    4.大黄能抑制红细胞抗体的产生,并有抑制T细胞活性的作用,而呈现免疫抑制效应。但能增强不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,有利于免疫的调节。

    5.有一定保肝和降低胆固醇作用。大黄虽对正常兔血清胆固醇无明显影响,但对高胆固醇血症的家兔则能降低血脂/磷脂的比值及血清胆固醇。大黄及大黄素、大黄酸均有利尿作用。所含大黄素有雌激素样作用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6.有收敛、消炎、沉淀蛋白质作用。大黄治疗烧伤可能同以上作用及抗菌作用有关。大黄煎剂对三种不同炎症模型均有显着对抗作用。对以渗出和肉芽增生为主的炎症过程均有抑制作用,且抗炎消肿胀作用先于泻下作用。

    7.大黄有广谱抗菌作用,以对葡萄球菌、链球菌、淋病双球菌最敏感,对白喉杆菌,枯草杆菌、伤寒与副伤寒杆菌、痢疾杆菌、布氏杆菌、鼠疫杆菌等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主要是抑菌而非杀菌。抑菌有效成份为蒽醌衍生物,其中以大黄酸、大黄素、芦荟大黄素,作用最强。抑制机理主要是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、脱氢和脱氢,并能抑制的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。大黄对常见致病性真菌及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。其浸出液能杀死溶组织变性原虫和阴道滴虫、血吸虫。

    8.大黄酸、大黄素等有抗癌作用,其机理可能是抑制了癌细胞的呼吸、氧化脱氢以及DNA的生物合成。

    [有效成分]
, 百拇医药
    主要为蒽醌衍生物,总量约3-5%,大部分为结合状态,是泻下的有效成分,主要包括蒽醌甙和双蒽醌甙。双蒽醌甙中有番泻甙A、B、C、D、E、F;游离型的甙元有大黄酸、大黄酚、大黄素、芦荟大黄素、大黄素甲醚等。另含鞣质类物质,有机酸和雌性激素样物质等。

    [临床应用]

    1.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:用大剂量生大黄即成人以50g(儿童25~30g)煎汤顿服,日1次。(《中西医结合杂志》1984;(2):28)

    2.治疗幽门螺旋菌阳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病:以精制大黄片3片,每日3次,饭前服用。疗程:慢性胃炎及球部溃疡4周,胃溃疡6周。(《上海医学》1992;(4):218)

    3.治疗肠梗阻:生大黄15g,糯米50g,蜂蜜100g。生大黄研末,糯米炒至微黄后研末,两药混匀后,加入蜂蜜,调成糊状后服用,成人1次顿服,儿童可1次顿服或数次分服。(《吉林中医药》1991;(2):15)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4.治疗肛门疾病、肛裂、炎性外痔、血栓性外痔、混合痔术后、肛门湿疹:取大黄15~30g冲开水3kg,先熏后坐浴,每日1次;内痔出血、溃疡、感染,用适量生大黄粉外敷局部每日1次直至痊愈;肛瘘术后则先熏洗后外敷,每次排便后换药。(《浙江中医杂志》1991;(3):116)

    5.治疗胆绞痛:生大黄10~20g,木香10g,加开水30ml浸泡10分钟后,频频饮服。(《中西医结合杂志》1991;11(3):183)6.治疗带状疱疹:生大黄30g,冰片5g,蜈蚣5条。共研细末,香油调搽患处,每日早晚各1次。(《上海中医药杂志》1983;(6):16)

    [贮 存]

    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。

    [鉴 别]

    [使用禁忌]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1.用量过大 大黄生药一般毒性较低,但服用过量也可中毒,尤其是鲜大黄毒性较大。可引起恶心、呕吐、头昏、腹痛、腹泻、黄疸。

    2.个体差异 大黄泻下效果个体差异较大。同是用生大黄后下,有人6克即引起数次腹泻。大黄应先从小剂量试用,逐渐加量。但如剂量过小,常会出现便秘。体虚者宜用制大黄,泻下作用较小。

    3.过敏反应 有报道支气管哮喘病人服用大黄后,出现皮疹、水疱、哮喘加重等过敏反应。

    4.使用时间过久 动物实验中给予大鼠大黄蒽醌或大黄浸膏连续口服3-9个月,能引起甲状腺腺瘤样变化,肝细胞退行性变化,静脉瘀血及前胃上皮肥大或增生。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可致肝硬变和电解质代谢紊乱(低血钾)。小鼠腹腔内给药其泻下强度与毒性强度大体相平行。目前不少中成药含有大黄,特别是治疗肝炎、肝硬化等肝病的处方,大黄使用普遍。这类有肝功能损害的疾病,服药时间一般较长,大黄是否会加重肝细胞的破坏值得注意。鉴于已有长期服用大黄会造成肝损害的报道,临床上尽可能避免久服大黄,特别是肝病患者。

    5.药不对证大黄性寒,善攻下而致泻。但不应将其看作是一般的泻药。如年老体虚,气血不足的便秘,用大黄虽能通便,但耗伤正气,可使津亏气弱,便秘加重。, 百拇医药